您好,欢迎访问宁夏科协官网

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
14
2023年08月

1840年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进出口商品演变

来源:宁夏科协   作者:

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,虽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,但其实进出口贸易商品种类单一、规模微不足道。随着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舰“打开中国国门”,中国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、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。

与西方的地中海文明相比,中华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推动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,虽也有与其它区域的跨国经贸交流,但贸易规模有限、商品种类单一、发展缓慢,出口主要是丝绸、茶叶、瓷器,进口主要是马匹、香料、珠宝。到明清时期,中国的国际贸易管理制度较唐宋元时期又出现倒退,清中期后更是只保留广州粤海关“一口通商”、“十三行”牙行专营垄断,最终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列强,通过两次鸦片战争,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!

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,1842年清朝廷被迫签订《南京条约》,形成上海、广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宁波五口通商。此后因条约执行不彻底,1856年又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,1860年清朝廷被迫签订《北京条约》。自此国门顿开、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、中国社会原有经济结构随之改变。

中国在晚清年代的进出口总额,从1842年不足1亿两白银,到1911年发展到8.5亿两,特别是在1900年前后增长尤快;在民国年代的进出口总额,至1928年已扩大到22亿两白银的规模、达到一个历史顶峰,之后因世界经济萧条、战争等原因有所回落。下面分阶段简要加以介绍。

1、晚清时期的出口商品(从1842至1900年)。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商品主力还是传统的茶、丝两项。另外一项传统出口商品瓷器,因为西方工业革命后机械化生产瓷器**,中国瓷器已完全失去优势、基本退出世界市场**。

1870年代,茶、丝两项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合计占比高达94%。其中,茶叶出口量直线上升,1843年为14万担,1868年增至150万担、1880年达到顶峰240万担,在出口总额中占比始终保持60%以上、占世界茶叶贸易的90%以上;生丝出口也是高速增长,1890年达到顶峰约8万担。不过1890年代,茶、丝出口都迅速衰落,合计占比到1900年已下降到42%!主要****原因是中国茶、丝的手工生产被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打败!

**茶叶出口的衰落始于1870年。**在国际市场遇到印度、锡兰、日本的激烈竞争。首先是茶叶价格下跌;再到1880年,中国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也开始下降,1900年已萎缩了三分之二!茶叶在出口中的“老大”地位于1887年让位于生丝。

其中****原因:一是自1830年代开始,中国茶树已在南亚地区的英属殖民地广泛种植,产量迅速增加;二是中国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于印度、锡兰等地,他们是英国式大种植园规模经营,科学种植、机械加工,提升了品质、降低了成本;三是中国茶叶生产为小农经济且缺乏政府支持,一度还出现因种植盲目扩大导致茶叶品质下降的问题;四是中国茶叶市场的经销主体分散、从茶农到出口商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,从而导致交易费用上升,而且关键环节往往被外商所控制。

**生丝及丝绸****制品出口自1890年也出现萎缩。**从1880年开始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遇到日本的激烈竞争。1860至1895年间,日本生丝产量增长3.4倍、出口额增长2.2倍。而中国同期产量仅增长23%、出口额下跌了40%。

其中原因:**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,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缫丝技术、推广工业化生产,并科学选育优良蚕种,因此日本生丝质量好、产量高、成本低,较中国产品有着显著优势,并将国际市场价格压低了40%。此时中国的生丝生产,主要仍是江浙地区蚕农手工缫丝。到1900年,国际生丝贸易中,尽管中国所占份额仍最大,但丝绸大国地位和市场优势已经动摇!

**2、晚清时期的进口商品。首位是棉织和毛纺等纺织品大类,其次是各种工业产品****杂品。这一时期谷物、农产品进口也很多,包括棉花等生产原料,其实它们在国内都能生产,反映出中国农业落后、竞争力差、不能满足当时经济发展需要。

在1840年之前,清朝廷实施闭关锁国政策,西方具有绝对优势的工业产品很难销往中国,因此对中国形成贸易逆差,这也是西方列强鼓励鸦片走私贸易**、最终引发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**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埠、进口规模迅速扩大,进口商品品类从零增加到1900年的近600种,其中主要是工业品,且90%是生活用品。

当时中国没有现代工业,进口的工业品有卷烟、肥皂、蜡烛、纸张、染料、针、钉、笔、牙刷、洗涤用品、化妆品、玩具等等,可谓五花八门,“每来一物,华人无不争买”。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生活必需的“棉织和毛纺制品”了,仅在英国输华商品中就占到80%,它们质量好、价格远低于中国的土布,最终导致中国土纱纺织业几乎全部消失。

1870年后,随着进口商品进一步丰富,棉织和毛纺制品在进口总额中占比逐步下降(降到40%左右),其它进口较多的商品有糖、火柴、煤油等。尤其是煤油(俗称“洋油”),在1900年时已成为继鸦片、纺织品之后的第3大进口商品。

**3、清末民初时期的出口商品。**即从1900到1936年(抗日战争之前),此时中国工业生产尚处于萌芽状态、没有工业产品出口,而传统的茶、丝出口自清末持续萎缩,中国只有依靠农产品来“出口创汇”了!**先说茶、丝出口的进一步萎缩**:此时中国茶叶出口已基本被南亚地区替代,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从1900年的20%下降到1936年的4%;中国生丝出口被日本等国压制,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也是从1900年的25%下降到1936年的6%。

此时出口最多的就是农产品了,其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从1900年的16%增加到1936年的约45%。其中,一是大豆以及豆饼,出口量一直保持大幅增长,1928年顶峰时占比已提升到20%;二是菜籽、花生及所榨的植物油,30多年间出口量增长近10倍,顶峰时占比达到20%;三是棉花和皮制品,两样商品30年多间出口量稳定增长,占比一直保持在各6%左右。

此外,还有两项新兴的出口农产品:一是蛋类,30多年间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从零增加到5%左右;二是猪鬃,它钢韧、有弹性、耐潮湿、不受冷热影响,是工业和军需用“刷子”的主要原料,30多年间占比也增加到4%左右。

4、清末民初时期的进口商品。也是从1900到1936年期间,进口商品品类是“巨变的年代”。显著特点就是此时中国工业化发端、生活用品自产增加,进口商品中生活用品占比从90%逐步下降到55%,而与生产建设相关的商品则大幅增加。

首先是****与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建筑品,30多年间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10%提升到36%,包括钢铁(占比10%)、特种木材(占比3%)等。还有与工业化相关的各种机械,30多年间占比从1%提升到6%,自动****车辆进口更是从零提升到6%。

由于中国的民族、外资纺织工业的发展,进口棉纱和纺织品已基本被国产替代,尤其是1921年后快速下降,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45%下降到2%。同时,原料棉花进口也有所增加,30多年间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0.4%增加到4%。百姓生活用工业品的进口品类很多、占比均不大,较重要包括:纸张,30多年间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零增加到4%;煤油,进口量稳定增长,占比始终保持在6%,其实中国煤油蕴藏丰富,只是尚未实现国产替代;三是加工的农产品米、面、糖等,合计占比最高达16%,说明当时中国农业的困境。另外是鸦片,30多年间占比从20%下降到零,并不是中国人“鸦片消费”减少了,而是完全可以依靠国内种植罂粟来满足需求了!

1936年后,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浩劫——抗日战争,八年抗战后又是几年内战,直至1950年。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贸易并不是正常状态、情况非常特殊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

来源: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